青翠的秧苗盤整齊碼在插秧機上,農機手駕駛著自動插秧機,來回穿梭在水田里,一株株秧苗依次被插進田中。
近日,在河北省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蘆海嶺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綠色水稻種植基地里,一幅繁忙有序的插秧圖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作為“小站稻”主產地之一,蘆臺經濟開發區采取了合作化生產方式,不斷優化生產技術,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當地還加大了農業新技術新機具的示范推廣力度,著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實現了讓農民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的轉變。
合作化生產為農業機械化奠定基礎
“以前,我們需要自己找農機,時間長不說,有時還排不到。現在,合作社統一調配農機,種子、化肥等農資,也不需要單獨購買。這樣做不但省心,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蘆海嶺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王會存說。
蘆海嶺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已8年,目前擁有248名社員,還有近200臺現代化農業機械裝備,如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植保無人機、智能飛行播撒器等,耕、種、收機械化程度達100%。
“機械化插秧省時、省力,更重要的是秧苗深度、間距會更均勻。之后通過無人機進行飛防除草、灑藥、施肥等作業,也會更便利。”合作社負責人朱其志介紹。
合作社積極拓展生產托管服務,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式服務。通過生產資料的集中采購和農產品的統一銷售,改變了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方式,實現了合作社與農戶的雙贏。
為防止土地“非農化”“非糧化”,合作社還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對農民確權的土地進行流轉、托管和吸收入股,實現了連片種植、集中耕作經營,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生產的規模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蘆臺經濟開發區稻米產業品牌化水平不斷提升。2020年,蘆海嶺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蟹田香米”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A級產品。在水稻種植基地,朱其志會定期開啟直播帶貨。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合作社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工廠化育秧讓蘆臺大米贏在“起跑線”
在距離稻田幾公里的玻璃溫室內,4臺循環運動式育秧苗床正以“W”形的軌跡不停運轉,秧苗好像坐上了“過山車”,上上下下地循環運作著。
“這是我們第一次引進這種育秧設備。和傳統育秧方式相比,使用育秧苗床育苗不僅節省了土地面積和管理成本,還提高了機械化程度,可以實現一人一機精準護理。”蘆臺經濟開發區農業總公司總經理劉慶柱介紹,從育種到插秧,平均每畝水稻能節省人工成本38—40元。
育秧是稻米生產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今年3月底,該開發區建成了總占地5畝、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的河北省首家立體式水稻育秧中心。
育秧中心負責人張鵬翔說:“隨著供盤、覆土、澆水、精量播種、再覆蓋等全流程智能化工序的進行,一個個秧盤便制作完成。以這種方式培育的秧苗密度均勻,種子成活率也非常高。”
“采用傳統的室外育秧方式,由于溫度和濕度的不確定性,種子不發芽、燒壞秧苗等情況時有發生。”張鵬翔指著機器介紹,而大棚內配備了恒溫恒濕裝置、電子顯示屏等智能化監控設備,工人只需輕按開關或用手機遠程操控,就能實現肥、水、光的精準控制。
蘆臺經濟開發區鄉村振興局副局長王秀田說:“從去年8月開始,蘆臺經濟開發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改造提升項目正式開工,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育秧中心產出的秧苗高矮均勻,非常適合插秧機作業,給糧食穩產增產多上了一道‘保險’。”
上一篇:以一流展覽講好中國故事